
DeepSeek 闯进更难的第二关
新闻动态
发布日期:2025-03-07 09:51 点击次数:64
文 | 略大参考,作者 | 杨知潮,编辑 | 原野
作为开源软件的 DeepSeek,已经实现了 1.0 阶段的成功:包括腾讯、百度、阿里在内的大厂纷纷接入,让 DeepSeek 的能力在更多成熟产品上尽情施展。
这是开源的魅力,同时也把 DeepSeek 带入下一个话题的讨论:商业化。
投资人朱啸虎此前就表达过对 DeepSeek 商业化的担忧。尽管幻方作为一家在 2021 年管理规模就突破千亿的量化机构,并不缺钱,且梁文锋的终极志向不只是赚钱,但好的商业模式,依然是技术飞轮转起的必要条件。换而言之,DeepSeek 最终也需要呈现出足够的赚钱能力,才能持续地保持优势。
这并不容易。技术层面,DeepSeek 可能会面临更多开源者带来的竞争。百度和阿里已经陆续走上开源赛道,奥特曼也在重新思考 OpenAI 的开源问题。用户层面,接入 DeepSeek 的大厂产品,使用体验比它更丝滑。客户层面,幻方的服务能力相比大厂更加没有优势。由此,幻方在 2.0 阶段的处境,也具备更多不确定性。
01 幻方得赢两次?
DeepSeek 如何赚钱?
对于闭源模型来说,这是一个不需要太展开讨论的问题: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就好了。但对全面开源的 DeepSeek 来说,个人用户和企业用户都可能在完全不付费的情况下调用这一目前最先进的开源 LLM,如何赚钱,就变得不那么直接了。
当然,很多开源技术也非常赚钱,只是变现方式会很复杂。
其一,是"建立规则"。
以谷歌为例,安卓虽然完全免费,但是谷歌卡住了一个关键节点:整合服务。
谷歌虽然开源了安卓系统代码,但围绕付费、信息推送、应用下载的核心服务,GMS,却掌握在谷歌手里,而 GMS 虽然免费,但要使用它,手机厂商必须预装以 Chrome 和 Google(搜索 APP)为核心的一系列 APP,这些 APP 都能够最终导入谷歌的主要变现方式:搜索广告。此外,Google Play 这一服务模块也成为了谷歌的"收费站",向生态里所有的开发者收钱。
不过,大模型毕竟不是操作系统。围绕 DeepSeek 建立的应用虽然依赖它,但其实 DeepSeek 只是一个技术内核,而不是安卓那样一个操作系统。DeepSeek 想建立类似的生态系统,可能会比谷歌更难。
其二,部分开源。
这是 MySQL 的商业模式。
这个全球市场份额最高的数据库分为两个版本,其一是社区版,开源免费,缺少商业模式。但在其之下,还有一个企业版本,即 MySQL Enterprise Edition,要使用这个版本,则必须要向背后的公司 Oracle 付钱。它提供更高级的功能,更稳定的性能,以及维护服务。
但这个也不是 DeepSeek 目前的商业模式。
DeepSeek 的开源协议极为宽松,按照公开资料,DeepSeek 的开源模型可以用于商业目的,DeepSeek 不会主张获得任何收益。甚至基于 DeepSeek 的衍生模型,都不需要把二次开发的模型再开源。
不久前,DeepSeek 官方社交媒体再次宣布,将在下周陆续开放自己的最新进展,完全拥抱社区化。
朱啸虎在谈及 DeepSeek 时,也把" DeepSeek 开源的很彻底"作为其不好商业化的原因之一。
其三,则是开源 + 产品 / 服务模式。
这是 Chrome 的商业模式。
Chrome 的内核 Chromium 是完全开源的,包括微软在内的多家厂商都可以使用这一内核打造自己的浏览器。围绕 Chromium 生态打造的插件,也可以无缝衔接于 Edge 等竞争对手。其开源程度非常之高,与 DeepSeek 类似。
不过,虽然 Chromium 是世界的,但 Chrome 是独属于谷歌的产品,正如 DeepSeek 这个 APP 是独属于幻方的一样。
即便所有竞争对手都可以低成本使用 Chromium,但通过品牌、服务、安卓生态等各方面的优势,Chrome 在全球浏览器市场的份额长期保持在 6 成以上,在 Chromium 生态里更是接近垄断。Chrome 再通过默认的搜索引擎和信息流,把用户数转化为广告费,最终也成为了一个优秀的商业化产品。
B 端的优秀案例则是 Red Hat(红帽)。
围绕免费的 Linux 内核,红帽提供了更稳定、安全的企业级 Linux 系统—— RHEL,通过售卖软件和服务,成为 Linux 生态里最赚钱的公司。(不过 Linux 内核并不由 Red Hat 推出,这点上它与谷歌和 DeepSeek 存在区别)
从目前非常有限的信息来看,Chrome 与 Red Hat 的模式,可能也会成为 DeepSeek 的主要商业模式:模型不赚钱,用服务赚钱。
具体来看,虽然 DeepSeek 大模型是开源部署的,但" DeepSeek "这个品牌却是独属于深度求索、属于幻方的。每一个大厂宣传自己接入 DeepSeek 的同时,都是在间接为这一开源模型打广告,为它带来海量的天然流量。DeepSeek 将技术成果贡献给全球的同时,全球科技厂商也在不断加固 DeepSeek 的品牌价值。
最终,这会转化成 DeepSeek 的订阅费用,和 API 调用费用。
在企业端,DeepSeek 的部署虽然免费,但部署等过程需要服务,掌握模型更新权力和训练方法的幻方具备天然的优势——第三方对模型的理解当然是比不上官方的。
不过这是一个开放的市场,大厂们的 APP 和 API 服务,会与 DeepSeek 产生竞争。正如搭载了 Chromium 内核的 Edge 浏览器,也会反过来和主动开源的谷歌竞争一样,开源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制造竞争对手的过程。
当 DeepSeek 站在自己的擂台上,这位开源的主导者就一定会赢吗?
当然不是,谷歌已经在这方面失败过了。
以安卓为例,安卓系统由谷歌主导,但谷歌推出的 Pixel 手机并不是最受欢迎的安卓手机。在其大本营北美,谷歌手机的市场份额长期处在个位数,在全球市场更是位于" Others "的行列。
截至目前,在自研大模型的层面上,全世界的大厂都没打得过创业公司。那些投资巨大的大厂自研大模型,都在与幻方的 DeepSeek 的正面竞争中败下阵来。
幻方想切到蛋糕,还需要与大厂装载 DeepSeek 模型的服务和产品正面竞争。获得模型之战胜利的 DeepSeek,也即将进入第二关:服务之战。
02 更难的第二关
DeepSeek 的崛起时间较短,商业化还在起跑阶段,别说分出胜负,就是擂台在哪都还不明确。但有限的数据里,还是显现出了一些端倪。
按照第三方机构非凡产研的数据,2025 年 2 月 15 日,DeepSeek App 端日活用户为 3761 万,相较半个月前的峰值下滑了 10% 左右。
在美区,DeepSeek 在 1 月下旬一度成为了美区 APP store 的免费应用下载榜第一。但此后迅速下滑,在 2 月 20 日,已经滑落到了第 30 名左右。
这种下滑有"新鲜劲儿过了"的因素,毕竟 ChatGPT 和 KIMI 都曾经历过流量快速崛起后的下滑。但一个更直接的原因可能是:服务器的承受能力不足。
目前,DeepSeek 官网"调用情况"页面,一直显示着" API 性能异常",以及他们将快速修复。2 月 6 日,DeepSeek 正式发布公告,宣布暂停 API 服务。随后,DeepSeek 开放平台一度暂停了付费充值,想花钱,只能找其他云服务平台。
性能异常体现在 C 端,则是用户们在社交媒体上"一天就能用两次"的吐槽。无奈的用户,有些转向了纳米 AI、perplexity,或者干脆在 PC 端使用阿里云的 API。
幻方是一个量化公司,在基础设施方面有所限制再正常不过。但对虎视眈眈的大厂来说,这可是一个宝贵的机遇。
在自研模型阶段,大厂因为组织架构导致的臃肿缓慢,展现出劣势。但论切蛋糕,大厂可太擅长了。
在国区 App Store 的免费应用下载榜上,DeepSeek 虽然仍然排在了第一位,但背后的竞争对手已经形成为"围剿"之势,他们纷纷宣布搭载了 DeepSeek 模型,威胁着 DeepSeek 这一"正牌"产品。
大厂的竞争在 Web 端表现得更为清晰。按照非凡产研的数据,DeepSeek Web 端日活用户为 923 万,较半个月前的最高值约下滑 60%,而与此同时,豆包、KIMI、通义的数据均实现翻倍。
图注:DeepSeek 的流量下滑还是很明显的
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在于,C 端的用户争夺是另一套逻辑:流量。
包括字节、腾讯、百度在内的互联网大厂拥有丰富的流量入口,为自己的 AI 应用导流。或者用丰富的营销预算,花钱为自己的产品打广告。
而这种流量挤压的效果到现在还没有真正显现。随着微信、百度完全接入 DeepSeek,个人用户可以用到 DeepSeek 模型的渠道会更多,用户是否还会专门去下载 DeepSeek?
在 B 端,DeepSeek 的商业化才刚刚开始,还没有数据能佐证。但从以往的案例来看,在卖 LLM 这方面,大厂是有优势的。
微软和 OpenAI 的故事已经体现了这点。两家的 AI 业务都建立在 GPT 模型之上,但微软的钱赚起来明显轻松一些:
按照微软在去年二季度财报的披露,AI 贡献云业务收入达 16.83 亿美元。微软还预计,其四季度的 AI 年化营收将达到 100 亿美元。而按照媒体获取的内部文件,OpenAI 去年全年的收入也只有 37 亿美元左右。
另一组数据来自外媒披露:截至去年三月,OpenAI 通过销售模型访问权限的年化收入约为 10 亿美元。微软售卖类似服务的产品" Azure OpenAI Service ",在三个月以后也达到 10 亿美元的年度经常性收入——微软卖得略少,但差距不算明显。
总之,微软通过 GPT 赚的钱,有可能比 OpenAI 通过 GPT 赚的钱还要多。或者说,部分客户愿意从微软那里购买 GPT 服务,而不是 OpenAI。
这就是大厂的优势,通过老客户,老生态,AI 服务的售卖变得更加轻松。
类似的情况或许也会出现在 DeepSeek 和大厂之间。
可以想象,部分客户可以更愿意从老服务商那里购买 DeepSeek 服务,而不是找一家量化基金成立的新兴科技公司。而对 DeepSeek 来说,和大厂争夺服务,也许会比研发模型更加困难。
03 抬起头,赚大钱
DeepSeek 从来都不着急商业化。据媒体披露,早在 DeepSeek 还没有今天这样名声大噪时,就有资本希望投资 DeepSeek,但公司高层表明对商业化不感兴趣,这与资本进入后的要求可能有所冲突,最终拒绝了投资提议。
至于 DeepSeek 在今年爆火之后,想花钱投资的人更是排起了长队。
按照媒体披露,近百家投资机构在农历新年期间托人探路,希望投资 DeepSeek,但该公司高层还是以对商业化不感兴趣为由而拒绝。
相比较那些急于在资本市场卖出好价钱的"概念股",梁文锋显然有着更长期的打算。
抛开这些投资方面的传闻,DeepSeek 在商业化上的不急不躁已经足够明显。
前文提到,DeepSeek 的开源协议极其宽松,除了一些维护模型使用用途的限制以外,几乎没有任何商业变现上的"设卡":商业化用途不限制,衍生模型不用开源,衍生模型不需要使用 DeepSeek 许可证。这些规则非常接近朴素理解中的"随便用"。
在最需要流量的 C 端,DeepSeek 完全没有广告投放。反倒是其他大厂纷纷宣传自己部署了 R1 模型,让人看不出谁是主角。
在为数不多的公开发言里,幻方和梁文锋提到的都是技术发展,而不是商业变现。他在采访中甚至明确表示:这一次,我们的目标不是快速盈利,而是推动技术前沿的发展,从根本上促进整个生态的成长。显然,梁文锋是一个有商业之上追求的人。
当然,不急着变现,不代表为爱发电,不代表 DeepSeek 不能赚钱。
在梁文锋看来,追求技术创新与商业变现并不矛盾。这一点,在他对朱啸虎观点的反驳中已经有了好的体现:朱啸虎认为 AI 创业应该从商业模式出发,但梁文锋明确表示,美国最赚钱的公司,往往是那些依靠长期研发建立技术壁垒的科技巨头,而不是短期盈利项目。
事实的确如此,谷歌的安卓、Chrome 生态均为高度开源,大规模免费,最终,看似不好赚钱的谷歌恰恰成为了全球赚钱第三多的互联网公司,和最赚钱的广告公司。开源虽然减少了谷歌的直接变现手段,但却带来了更强大的技术生态。开源精神的长盛不衰,在于它兼顾了创新对技术发展的促进,同时也能让背后厂商赚到了钱。
显然,幻方和梁文锋所践行的商业逻辑并不是具体的方法,而是价值与回报之间更加本质的关系。从这一层面来看,只要 DeepSeek 仍然代表着开源 LLM 的顶尖水平,并推动 AI 科技的进步,那么它的商业化前景就永远是明朗的。